2017年中國模具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發布時間:2018-11-24 15:53:28 來源:深圳市精匠工業有限公司
2000年左右開始的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將減緩,以洗衣機、冷凍機為代表的一般家電商品和日用雜貨制品所需的模具技術,將向亞洲其他地區轉移。這主要是因為質量標準、環境污染、知識產權等國際問題及中國貨幣匯率變動,再加上中國基礎產業的發展,海外基礎產業企業,難以從中國市場取得利益。
五大課題亟待研究
下一步的模具產業步伐將發生地域轉移,在國內由東向西,在國際上由西向東,表現在亞洲的印度、孟加拉等國家,無論是汽車工業、家電行業、日用百貨行業等都向新興市場發展,因而這些行業所必須的模具行業也在開始有了新的轉向,要加速其發展還有許多課題有待解決。
首先是人才培訓問題。如何培訓好人才是中國模具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模具生產關鍵是高質量,人才是其核心,要培養好一個人約需10年左右時間,絕對量不足,很難在短時間累培訓出很多人,這種方式在中國顯然難行通的。
其次是質量管理問題。據了解,中國模具生產企業都在努力取得ISO9000的質量管理的評定。歐洲的這項標準并不適合于模具生產企業。批量生產的質量管理形式和模具這種每個都不一樣的質量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不是所謂“管理中心”的質量管理,應是適合現場情況的質量管理。第三是售后服務。外銷模具基本上見不到售后服務。如何使外售模具生產企業對“沒有利益的售后服務”能積極開展,則是外售模具企業生產高質量模具所必需解決的問題。
第四是保護機密的問題,模具由于很多是自產自用,因而對保護機密的認識度較差。在日本模具生產企業與用戶建立有長期協作關系,即使沒有簽訂保護機密的合同也有這方面的習慣,但也發生“圖紙流出問題”,受到經濟產業省的通報。今后隨同全球化的進展,用戶與中國模具企業的地理距離雖遠也能保持互通信息,“保護機密”問題將更加重要。
第五是職工跳槽問題,人才流動是中國的模具企業普遍存在的重要問題、如何防止是最重要的,但在這種環境下也能作好經營,在生產上不出現問題是更重要的課題。
中國的模具行業經營特點
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作為制作基礎的模具其生產規模是凌駕于日本之上的世界大國。按資本區分可將企業分成四類:國營企業,原為國營企業多數是國營集團下屬的企業,例如一汽集團的一汽模具制造公司。其特征是職工在數百人以上規模巨大的工廠多,主要是生產中大型模具,其設備以中國造的為中心,近年也積極購進國外設備,其供應對象除本集團內部外,也面向社會和國外供應;部分民營企業,原為國營現在部分民營化的企業,民營部分增資時多為企業的領導干部或包括外資在內的投資公司出資,如海信集團的海信模具有限公司;民營企業,原國營企業為民資全部收買和設立時就全部為民間資本,既有以普通設備為主的家庭式工廠,也有引入最先進設備的工廠,其技術力量差別很大;外資系統的企業,在香港、臺灣和日本的企業,日系的企業兼產的較多,現有261個公司(2007年9月止)。
中國模具企業經營上的特征有以下五點:
1、工廠規;。據調查,在中國很多模具工廠在沒有訂貨的情況下,也投資擴大規模,不是按需求兒擴大,而是有了條件就可招來用戶,這與日本模具企業思路完全不同。其原因一是向模具的“百貨商”橫向發展,從汽車、家電、日用品的模具都生產,范圍廣用戶多,并藉此平衡其生產能力。另一原因是從部裝到總裝所有領域都擴大進來的縱向發展。于此擴大規模的欲望相反,現今是追求技術以提高附加值,這樣的企業則很少見到。
2、分工專業化。金字塔型組織系統又有相當規模的模具廠都有相當細致的分工和專業,一般都分有設計、機械加工、精整加工、更進一步如在設計工作上又分有CAD、CAM,在機械加工上又分別分擔電加工、線切割、NC加工,在精整工作上又分有磨削加工和組裝等細致的分工。為什么會如此,職工不穩定是其原因之一,如某港系的模具工廠每月離職的有4%,每年有四員要更換。人員不穩定就成了學習和掌握技術的障礙,在短時間能掌握技術就需有細致的分工專業化。這種狀況使管理層與一般工人的工資更拉開了距離,但在實施計件工資的工廠里也有的工人可拿到二倍到三倍的工資。能這樣的分工專業化,要人多工資更便宜,這是中國的強項。在加工方法也有其有點,用生產線和節省工序,但復雜的模具則做不了,簡單的模具從設計上就使其可組合成各種不同的模具。據說自動串聯的沖壓模具在中國當地供不應了,從人件費用方面看由于自動串聯的特點,沒有培育這種模具的條件和市場環境。
3、技術并購化。有了好的設備沒有掌握相應技術的熟練的職工并不能取得好的效益,培育人才需要時間,不如去買更方便,F在有很多民營企業其設備比外資企業比日本的都要好,聘請日本的技術人員或技術顧問、副總經理在現場進行指導,不僅請日本人,也有請韓國人的。由于日本可能擔心人才流出也伴同技術流出,日本人不干,韓國人也可承擔此任務。
4、制造利潤化。對模具在事業上制造上都缺少十分嚴謹的態度,形狀、精度達到了要求即使多少出些毛刺,在后處理中也可解決,只要對總成本有利,不去追求更高的要求。日本的企業堅信“只要是能作出好的東西就會有效益”,把技術和事業結合起來的傾向很強,在中國則不同,“制造出好的東西和有效益”是兩回事,企業更多的是看重利潤。
5、效益短視化。從財務方面看,不重視長期效益追求短期效益。不重視質量和服務以建立長期效益,只重視訂貨價格的高低,利潤多少,用低成本的材料和模具構造追求更大利潤。在日本是驗收后一次付款,在中國必須交付定金。當然支付條件也可能由于競爭環境的變化而變化。